×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
15195844397@163.com
客服电话
15851303988
专属客服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查询阈值 100条(今日已查询0)
选题分析 次(总计已使用1)
积分余量 0
转载

我国学者在大气健康风险控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转载声明

本文为五星科研从网络渠道整理和转载的文章,非五星科研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我们尽可能保证信息准确性,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修正或删除。

文章来源:国基委-化学科学部 | 原文作者:王海潮、万莹 | 原文链接: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5302.htm

图 主要人为源排放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活性氧水平(ROS)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88102、U22A20405、22406026)等资助下,清华大学王书肖和复旦大学李庆等人在大气健康风险控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中国细颗粒物排放毒性控制(Control of toxicity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 in China)”为题,于7月10日以Article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58-w。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全球人群健康的首位威胁因素,而目前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以降低PM2.5质量浓度为导向,忽视了PM2.5因来源和化学组成不同而导致的毒性差异。因此,探究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效应、关键组分及作用机制,对于开展污染排放精准治理以及保障人群健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针对这一难题,上述团队基于我国21个省份368组典型人为源排放PM2.5样品开展了现场测试、化学指纹分析、细胞毒性拆解、大气暴露模式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PM2.5的毒性效应差异可高达数十倍,其中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毒性最高,其次是船舶、冶金工业等。研究成果阐明了毒性差异主要由PM2.5中关键毒性组分(如多环芳烃和毒性金属)决定,而后者又取决于原材料/燃料和工艺/技术。本研究进一步建立了首个大气PM2.5排放毒性清单。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源减排对于PM2.5质量减排的贡献最大,而基于毒性调控的排放削减主要来自于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源(约80%);同时量化出我国各地区一次PM2.5人群暴露的毒性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该研究提出了以削减毒性风险为导向的、因地制宜的空气污染精准防控新策略,为推动PM2.5污染治理从“质量浓度控制”向“毒性风险控制”转变提供了科学支撑。